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成效巡礼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日
  查看:601
  来源: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立德树人,质量为本,融合创新,育才卓越

学院概况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前身是东北大学留川师生于1946年建立的川北农工学院数理系。经过70余年的建设,现已形成本硕博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所,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个校级院级研究平台。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各类高层次人才19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2人,在校本科生2107人,硕博研究生289人。

一、办学目标与定位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提升师生政治觉悟,坚持德育为先,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贯彻四个回归,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将本科教学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借助“新师范”“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不断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制度。

依据学校“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办学使命和学校“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战略和“九大工程”,着力践行“24356”办学治校体系,学院办学目标和定位如下:

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培养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格局,建成特色鲜明的,理科、师范与工科统一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具体到专业,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物理学主要面向基础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类应用领域,专业办学目标和定位如下:

面向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物理学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师德,能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从事物理学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面向应用领域的办学目标: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坚持“重基础、重理论,强实践、强创新精神培养”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工程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技术现场问题的高层次的“实践型”和“智力型”人才。

二、培养举措与成效

1.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三全育人为目标,坚守人才培养初心使命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布局。营造良好氛围,融合第一、二课堂,将课外育人活动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施“双带头人”基层教学组织引领,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组织开展各类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培养、研讨和引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院成为四川师范大学首批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建成物理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数字电子技术》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入选新华思政网课程案例库,完成各类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8项,教师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育人成效显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 教师与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教育与实践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3 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实际中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4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证书、入选新华思政网的课程案例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教融合为支撑,奠基学术型人才培养

利用学院学科与科研优势,推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融合。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将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方法和案例纳入到本科课程中。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升学术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优化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完善科研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技能。同时,丰富学生学术活动,组织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交流授课,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和双创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学术竞赛、科技创新比赛和自制教具等,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

近三年,学院国家级自科基金项目连续三年位居全校第一,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接近100%,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67.5%本科生导师制覆盖学生达100%,86%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科研或工程项目延申的各类科研课题,或以科研课题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73%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课题源自于教师科研和教师实际工程项目。本科学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一区1篇,SCI二区2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13项,省级大创项目23项。

image.png

5 本科学生近期发表的SCI一区论文

 

3.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一流专业为目标,推进高质量专业建设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标准,依据调研数据和反馈,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通过竞赛、教研活动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能力训练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专业认证理念,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并切实落实制度和规范,推动专业持续改进,向完成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目标前进。

目前学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活动-社会环境-持续改进”的专业运行模式和“目标-标准-过程-结果-反馈-改进”的内外双循环质保体系。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质量小组也依据制度充分发挥了专业主体责任,从制度建设逐步转向质量文化引领,逐步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image.png

6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活动-社会环境-持续改进”专业运行模式

image.png

7 “目标-标准-过程-结果-反馈-改进”内外循环质保系统

 

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物理学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成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着眼卓越教师培养的地方师大物理学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标志性建设成效如下表所示。

1 专业建设成效简表

[WFLKSLNE[JVE6@Z6DWO)88.png

image.png

8 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 以教师发展为主线,以外引内培为策略,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

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激发教师积极性。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正高职称约20%、副高职称35%以上。其中专任教师108人, 80%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2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2人、“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专家3人,所有专家、教授近100%为本科生上课,构建了高水平研究型教学团队。学院诞生了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省三八红旗手1名,省优秀共产党员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11名,劳模4名,师大现代园丁8名,教学新秀5名。

表2 教职工高级职称及硕博结构表

image.png

3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在科研方面,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自科基金立项24项,连续三年居全校第一,发表高级别论文数量逐年提升在教学方面,教师编著教材4部,发表教研论文9篇,编写教学实施大纲50余门。青教赛、教创赛等A类教师教学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5多项教学竞赛创学校最佳记录。

3 教师A类教学竞赛获奖情况

$H_OSWSZ~XM_6E1CMZ3J]$2.png 

5.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驱动软硬资源优化升级

加强资源建设投入,制定资源建设规划,以核心课程为重点,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擎,以“两性一度”要求为导向,推动高质量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师生协同,自制实验仪器,传承优势特色,加强实验室开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3年,共建设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应用型专业示范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课程覆盖全体专业1门课程入选2023“慕课10年典型案例”。同时出版了优质大学教材4,其中校企共建教材1部。近3年改造建设实验室11个,新增校企联合实验室2个,校外实践基地18个。新增自制实验仪器设备21项,目前共累计制作出50余种共430余套仪器设备,其中获得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国家级奖励9项,有效改善了实验条件。通过加强开放实验室和师生协同自制仪器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17个,服务学生3600余人次。2021年“以金课建设为突破口深化电子信息核心课程群建设”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4 一流课程建设情况统计表

HY1~[_Y3YOOX7JSJJ~(EE84.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9 部分一流课程证书与慕课十年典型案例入选证书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10 3年教师出版的教材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1 新建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建通信网络实验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2 部分校外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6.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卓越人才为目标,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转变教育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年,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承担的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校级13项承担自制教学仪器设备项目11项,开放实验项目26项,实验技术与管理改革项目14项。开展和完成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计5。这些教学改革与创新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在最近3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中,我院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四川省二等奖3项,四川省三等奖1项。在第五届混合式高校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首届西部师范院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3 教师竞赛部分获奖证书

7. 以竞赛考研为牵引,以自制教具为特色,激励优秀学生卓越成长

为激励优秀学生追求卓越,学院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培养。以产出为导向,以自制教具、学科竞赛和考研升学为抓手,不断推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在学科竞赛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生竞赛参与率逐年提升,仅2023年就有共计500多人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十余项竞赛,人均参赛1项以上。竞赛获奖率逐年提升,近3年,各A类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8项,二、三等奖16项,省级奖项75项。这些竞赛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4 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统计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5 学生竞赛合影

 

在考研升学方面,学生热情高涨,研究生报考率和考取率逐年提升,近2年均在32%以上,考入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学生占比均在60%以上。

image.png   image.png

16 5年研究生报考率和考取率

 

自制实验仪器和教具方面,鼓励学生跨专业融合,自主设计和制作实验仪器,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尤其是中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深入了解和融合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应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工程能力。

image.png image.png

17 学生正在开展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和教具

 image.png image.png

18 学生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和教具开展实验

 

8. 以学业帮扶为基石,以精准资助为手段,助力困难学生守住底线

为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推行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优质资源供给、导师引导以及科研、竞赛和考研等工作,帮助拔尖学生最求卓越;另一方面针对困难学生开展学业帮扶,设置周末帮扶班,利用优秀学生配合教师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守住毕业底线。

每学期针对《高等数学》、《概率论与统计》、《线性代数》等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开设了周末帮扶班,近3年受益学生达1029人次,毕业顺利拿到双证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8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84%以上。

image.png  image.png

19 学生就业率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三、办学优势与特色

1. 构建了地方师大“新师范+新工科”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学院在长期改革探索中构建了“一个目标”(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两个践行”(立德树人、师范初心)、“三个坚持”(面向需求、标准引领、持续改进)、“四个核心”(人才培养新内涵、树人新环境、育人新模式、保障新机制)的地方师大 “新师范”+“新工科”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践行师范初心使命,构建地方师大物理学‘新师范’教育体系”研究成果获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image.png

20 一个目标、两个践行、三个坚持、四个核心的新师范+新工科育人体系

 

在构建这一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和行业为双主体,深入实施“五个融合”策略,即学科融合、课程融合、教学融合、科研融合和实践融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交叉合作,以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学科视野和跨界整合能力。通过课程融合,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将传统师范教育与新工科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融合,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融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推动实践融合,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融合,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image.png

21 “一中心,双主体,五融合”育人模式

 

2. 以自制教具与学科竞赛为主线,双创赋能,多维融通,培养创新人才。

以自制教具和学科竞赛为主线,不断推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一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自制仪器团队,学科竞赛团队、双创中心、科研团队等,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参与科创训练,全面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发明与创造思维、责任与心理素质等,有效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跨界整合,持续学习、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责任伦理等能力和素质,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image.png

22 以自制教具和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

 

自制仪器团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自制仪器为特色的大学教材《物理实验方法与演示教具制作》,在省内师范院校率先开设《物理实验研究与创新》课程,也出版了国内首部自制实验教学仪器专著《交互式远程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完成自制实验仪器和教具21项,累计制作430余台套,自制仪器在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累计9项。学生通过自制实验教具在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大量奖项。“以自制仪器为主线,全面提升物理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物理实验系列课程建设和实践”、“专创融合,项目引领,构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强基础、重能力、擅创新”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近3年,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显著提升,大量学生获得行业资格认证,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近100%,获奖率逐年提高,学生在各A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8项国家级二、三等奖16项省级奖项75项

image.png  image.png       

23 国内第一部以自制仪器为特色的大学教材, 国内首部自制实验教学仪器专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a激光电子琴          b高压静电跳球仪     c远程EDA实验装置      d全息投影装置

24 部分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和教具

 

image.png

25 自制仪器方面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编辑:    】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