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总目标:本专业紧密契合国家“十三五”规划 “实施网络强国”发展战略和四川七大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养适应通信产业现代化建设及宽带网络快速发展需求,掌握通信与信息技术原理、通信工程设计方法、建设流程与管理规范,能够从事通信工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施工交付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职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养,未来可发展成为通信工程设计、建设或管理方向的技术骨干或项目经理,也可继续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区域通信信息产业及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培养目标1:工程基础——掌握光传送网、宽带移动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通信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语言与计算机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
培养目标2:技术能力——具备通信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的专业技能,在宽带光网络、4G或5G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IP网络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中,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施工交付、技术管理和知识创新,从而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职业素养——在通信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相关领域的职业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能坚守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应用文写作能力。l
培养目标4:持续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追求和能力,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毕业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等人文与社会学知识;
2.掌握数学、物理、电路、电磁场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工具性知识;
4.掌握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P技术、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等基础专业知识;
5.掌握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通信工程建设法规等通信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知识;
6.了解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相关知识,熟悉5G移动通信万物互联的思想与应用;
7.了解通信与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通信产业发展状况。
(二)能力要求
1.具备较强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具备终身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3.具备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
5.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6.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和文献检索能力;
7.具备较强的通信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等专业能力。
(三)素养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3.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
4.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三、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传输理论、通信原理与通信网基础、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P技术(一体化)、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程序设计基础(一体化)。
四、主要专业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原理与通信网基础实验、光纤通信技术实验、光传送网技术实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通信线路工程与设备安装工程实验、宽带接入技术实验。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针对已经修完的个别重要学科专业课程开设的专周实训,包括光传送网工程实训、宽带接入工程实训等;第二部分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专业实训室通过边讲、边做、边练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传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包括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计算机网络与IP技术、通信电源等;第三部分是依托企业真实项目的综合实训,包括通信工程设计实训、通信工程建设与管理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
六、修业年限、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可控制在3-6年。
毕业学分:162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课程类别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学分数 | 比例 | ||
大学先修课程 | 必修 | 24 | - | 1.5 | 0.9% | |
素质教育与基础课程 | 必修 | 448 | 184 | 33.5 | 20.7% | |
选修 | 80 | - | 5 | 3.1% | ||
学科专业课程 | 学科平台课程 | 必修 | 368 | 32 | 24 | 14.8% |
专业核心课程 | 必修 | 400 | 256 | 84 | 23.5% | |
专业发展课程 | 必修 | 208 | 192 | 24 | 14.8% | |
选修 | 136 | 120 | 16 | 9.9% | ||
文化素质拓展与综合实践 | “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 | 必修 | - | - | 8 | 4.9% |
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 - | - | 2 | 1.2% | ||
专业实践训练 | - | - | 2 | 1.2% | ||
毕业综合训练 | - | - | 4 | 2.5% | ||
学术训练与实践 | - | - | 4 | 2.5% | ||
合计 | - | - | 162 | 100% |
备注:本表中选修课程只统计学生需修读的最低学分学时数。
编辑:20170105
CopyRight 2025 © 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书记信箱:hengxinliu@sicnu.edu.cn 版权所有地址 :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邮编:610101 电话:028-84480792 传真:028-84480793 网站管理 |